•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北京积水潭医院科研处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13点击数 字体:

为推进我院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帮助我院科研人员提高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质量,增强评审竞争力,科研处特邀请原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范明教授,于1111日下午在行政楼4楼报告厅作“从评委角度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撰写”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科研处于洋处长主持。

吴新宝副院长首先对范教授表示了感谢,同时提出了对大家科研工作的期许,嘱咐大家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要对遇到的临床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上升到科学问题的角度,积极申报各类基金项目。

范教授结合自身作为资深评委的丰富经验,对标书撰写中的“十大硬伤”,以及项目名称的构思、摘要的撰写规范和技巧、科学问题的凝练、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的展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真实案例指导大家如何写好一个打动评委、逻辑清晰的标书。最后,范教授与现场医护人员互动交流。与会者纷纷表示讲座内容细致全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116a1.jpg

我院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后附项目名单)。本次讲座是我院备战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列活动的第一步,科研处将陆续组织相关专题讲座及专家辅导,继续努力,力争在明年的申报中取得进步。

1116a2.jpg

项目负责人:周一新

项目名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袖套间的协同机制及全髋置换术对其的影响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直接经费:55

科室:矫形骨科

项目摘要: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是制约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功能与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重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是髋关节重建的科学难题。基于临床实践与既往研究,我们提出假说:关节囊、短肌群及其关联韧带构成深层短袖套,阔筋膜与长肌群构成浅层长袖套;深层短袖套与浅层长袖套由各自所属动静力结构组成,两袖套共济协同,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与运动功能。本项目拟以尸体为实验模型,结合机器人、多模式传感器系统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分析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与运动间的关系,验证假说,阐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袖套间及其主要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明确假体设计主要参数及关键植入技术对THA术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及其协同工作机制的影响。为改良假体设计与植入技术提供指导性策略与理论依据。

1116a3.jpg

项目负责人:朱仕文

项目名称:老年髋部骨折数据库的建立及基于定量CT和有限元分析的髓内钉头钉钉道骨密度与内固定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直接经费:55

科室:创伤骨科

项目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严重损伤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髋部骨折患者数量巨大,但由于数据库和指南的缺乏,国内髋部骨折治疗的现状与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老年髋部骨折数据库的建立促使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髋部骨折的诊治上实现了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本研究拟在我们前期持续优化老年髋部骨折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老年髋部骨折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股骨近端骨质强度与髓内钉稳定性的关系。由于DXA和常规QCT测量的骨密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股骨头内髓内钉头钉实际接触和把持的骨质强度。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QCT针对性测量股骨头内髓内钉头钉钉道中的骨小梁骨密度,探索其与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率的相关性。并通过基于QCT的有限元分析探索在合并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各种髓内钉内固定所带来的稳定性差异的机制,为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患者选择最佳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

1116a4.jpg

项目负责人:石

项目名称:双重药物屏蔽、纳米阀门调控及内/外源协同刺激响应型人工关节表面药释系统构建及作用机理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直接经费:55

科室:研究所

项目摘要:针对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严重并发症——感染的方法,本项目提出在关节柄表面构建一种高载药量、纳米阀门调控、双重药物阻隔及内/外源协同刺激的智能抗生素释放系统。该表面由纳米管阵列、pH/超声双重响应型纳米微球载体及细菌触碰响应开合型纳米阀门构成,具有无感染时通过载体包封及纳米阀门双重屏蔽实现药物长期稳定负载;感染较轻时通过内源性生理微环境变化刺激药物释放;加重时能够协同超声刺激加速释放并破坏细菌生物膜(BF)的等优点。研究构建方法对理化结构、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体外单一条件及BF模型中研究刺激方式对药释、抑制消除BF及成骨能力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理;关节感染动物模型中研究假体周围生理微环境、药物含量、BF变化及骨界面结合效应的关联作用机制。最终阐明该系统对药物释放、细菌群体感应及细菌/成骨系细胞竞争性粘附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理。项目如成功实施将为关节置换后感染的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1116a5.jpg

项目负责人:宋关阳

项目名称: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静态胫骨过度前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直接经费:24

科室:运动医学科

项目摘要:ACL损伤后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静息状态下胫骨过度前移(>10mm)(ESATT)。既往研究显示:ESATTACL重建后失效密切相关,研究ESATT具有临床意义。ESATT的形成机制一直被归结为单纯ACL损伤,即“单纯机制”,但近期研究表明:单纯ACL损伤并不会导致ESATT,只有合并骨性结构异常时才会出现。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ESATT形成与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异常增大密切相关。故研究假设:ESATT的形成应为“联合机制”,是ACL损伤合并PTS异常增大的结果。本研究采用尸体切断实验,利用导航系统进行生物力学评估:首先塑造ACL损伤模型,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增大PTS,通过胫骨前移距离变化确定ESATT的形成机制。然后修复受损结构,减小PTS,观察ESATT的改善情况,进一步验证假说。本研究旨在探索ESATT的形成机制,为临床工作中降低ACL重建术后失效率奠定理论基础。

1116a6.jpg

项目负责人:唐浩

项目名称:基于骨盆矢状面姿态调控人工全髋关节臼杯安全角度的运动学-动力学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直接经费:24

科室:矫形骨科

项目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我国广泛开展,假体位置不良是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个性化臼杯安全角度对提高THA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臼杯角度与骨盆矢状面姿态紧密相关,探索骨盆矢状面姿态调控臼杯安全角度的量化机制,是当前的科学难题。我们研究发现:多模式传感器技术可准确监测骨盆-股骨的姿态及关节内应力矢量,为量化“运动学-动力学圆锥”提供了基础。据此提出假说:骨盆矢状面姿态变化通过改变运动学-动力学圆锥的形态,调控个性化臼杯安全区,并且对臼杯最佳目标角度的调控机制符合线性数学模型。本项目通过多模式传感器技术监测髋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圆锥,以撞击、边缘负重为边界条件探索骨盆矢状面姿态对臼杯安全角度的调控机制,采用影像学、机器人运动模拟、多体动力学方法验证该机制,并建立基于骨盆姿态预测臼杯最佳目标角度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基于骨盆矢状面姿态的精准THA提供新方法。

文丨科研处

图丨科研处


上一篇: 北京积水潭医院蒋协远教授团队、周一新教授团队荣获北京医学科技奖

下一篇: 北京积水潭医院举办第二届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大赛初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