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News report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新闻报道

【医疗技术】北京积水潭医院肾内科首次应用3D-DSA技术评估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病变

点击数 字体:

87岁高龄的赵奶奶已经血液透析2年多,2022年赵奶奶终于有了自体动静脉内瘘,这得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肾内科主任张东亮带领的血管通路团队。此前,赵奶奶依靠颈内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右侧颈内静脉导管出现了血栓,于是在左侧进行颈内静脉导管置入,张东亮主任为赵奶奶成功建立了左前臂的自体动静脉内瘘。

在等待内瘘血管成熟的过程中,赵奶奶的左上肢渐渐出现了肿胀,这是中心静脉狭窄最常见的并发症——“肿胀手综合症”,与颈内静脉留置的导管密切相关。内瘘即将成熟使用,颈内静脉导管拔除还是保留?经过仔细的血管通路超声评估,血管通路组讨论认为内瘘已经成熟,符合穿刺条件。血液净化中心高艳均护士长成功为赵奶奶穿刺,内瘘血管成功使用并完成血液透析治疗,颈内静脉导管可以拔出。而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拔出导管后,中心静脉会不会狭窄、血栓?如此一来,还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球囊扩张手术,麻醉、手术、造影、球囊等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至。

1.jpg

CT三维(3D)造影技术在肾内科血管通路评估检查中早已成为常规,数字减影(DSA)技术是血管介入诊疗必备的基础,三维数字减影(3D-DSA)技术则是近年新兴的影像手段,具有实时、动态、全景、低放射剂量、低造影剂剂量等优点。肾内科与介入治疗中心结合临床问题开展合作,决定为赵奶奶实施3D-DSA左上肢及中心静脉整体评估方案。

内瘘血管局部消毒、18G套管针穿刺、连接高压注射泵、DSA投影定位、C型臂试旋转,随着一连串有条不紊的指令发出,3D-DSA即将实施,在场医护屏气凝神。“开始成像”,介入治疗中心曹志国技师发出指令并按下按钮。只见高压泵以3毫升/秒速度快速推注造影剂,同时C型臂延既定中轴线旋转一周,6秒钟,造影结束,与此同时操控台的显示器呈现出3D-DSA影像。“漂亮!”在场医护异口同声发出赞叹。

1.png

此时,张东亮主任紧盯屏幕反复观看血管影像,3分钟后最终结论下达:“可以拔除颈内静脉导管,不需要介入治疗。”结束3D-DSA操作,随后拔除了留置的颈内静脉导管,医护人员送老人回病房观察。

2.png

果然,赵奶奶不需要采取介入治疗,拔除导管后,“肿胀手综合症”也随之消失,这时大家再次回顾3D-DSA影像,集体进行了病例讨论、总结了经验。赵奶奶欣喜地用上自体动静脉内瘘开始了新的透析治疗,导管拔除后的伤口愈合良好,再也不担心脖子上有根管子了,终于可以正常洗澡、睡觉、活动上肢。

3D-DSA技术首次应用在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后,又有几例透析患者成功应用,为临床解决了实际难题,且造影剂使用剂量大幅减少至传统CT成像的1/4,时间缩短一半。

人文理念促进技术提升医、护、技团队以患者为中心立足临床总结经验科技创新造福人民健康肾内科与兄弟科室积极合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文丨肾内科付晨 介入治疗中心张莹曹志国

图丨介入治疗中心 曹志国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


上一篇: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

下一篇: 【学习二十大精神】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团干部微团课活动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