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新闻报道

手术室里的温暖乡音

点击数 字体:

沟通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良好的护患沟通恰似抵御寒光的暖阳,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手术室,沟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更能体现人性关怀,温暖而熟悉的语言不仅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还能给患者精神上的慰藉。

近日,回龙观院区矫形骨科收治了一位西藏患者。手术通知单上长长的名字极具民族特色,“民族”一栏清晰地记录着,这名女患者是藏族的。这让手术巡回护士犯了难,“她会不会说汉语?”“一会要怎么核对?”核对工作堪称手术安全的第一关。手术巡回护士的职责之一便是在手术当天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房、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等,必须经过反复核查才能开始麻醉、手术,直至手术结束的最后一次确认,手术才算安全顺利地完成。而此时,语言不通成为护患将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见此情形,在一旁的进修麻醉医生格央问道:“她是藏族哪里的?我也是藏族,我也许可以试试。”“我也是藏族的,我也可以帮忙。”从拉萨人民医院来进修的骨科陈医生也回应道。简单询问几个问题后,患者是可以回答比如“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这样简单的问题。但继续核对时,由于语言受阻,患者一脸茫然,显现出了担忧与紧张。为平复其焦虑的心绪,“翻译家”格央医生用流利的藏言快速衔接,以确保沟通顺畅。医护人员经过15分钟的悉心宣教和安抚,术前核对工作顺利结束。患者感受着来自手术室的暖意,不安的情绪慢慢得以缓解。“能在北京听到自己的家乡话我感觉很温暖,心里觉得踏实多了。”

1.jpg

手术室是全院的平台科室,承接着各临床科室的手术工作,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患者不仅是少数民族的同胞也有国外的友人。尽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手术的恐惧。每每此时,手术室医护人员会通过肢体语言、写字、画画等方式与患者沟通。有时,手术室里藏龙卧虎的各路热心进修医生和护士也会主动伸出援手,道出乡音,在术前与患者聊上几句,为手术室增添几分温馨,给予患者一份来自家乡的安慰。

人性的温度在这里蔓延开来,融化着患者内心的恐惧,抚慰着患者的心灵。回龙观院区手术室将继续践行“做有温度的护理”的宗旨,持续输出温暖力量,为更多的患者送上“减压良方”。

供稿丨回龙观院区手术室

编排丨于淼

校对丨于淼 张驰 陈梓凡

审核丨靳晓方


上一篇: 积医荣誉丨我院牵头的西城区院感质控中心在2022年度考核中成绩优秀

下一篇: 今日处暑丨梧叶欲坠莲卸妆,暑云散尽迎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