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超龄”移植肾功能衰竭,北京积水潭医院肾内科精准治疗助力患者重获新生
近日,70岁的田阿姨与体内“服役”18年的移植肾共同缔造生命奇迹——这个超出器官移植平均生存期近一倍的特殊病例,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肾内科张东亮主任团队的精准诊疗下,成功突破功能衰竭危局。通过肾穿刺活检技术,这枚承载着医患共同坚守的“生命滤网”重新开启净化使命,续写生命篇章。
田阿姨是一位与疾病长期抗争的多囊肾患者。二十年前,刚满50岁的她因肾功能恶化进入尿毒症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两年后,她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术后虽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肾功能恢复良好。然而术后8个月,田阿姨复查时发现HPV阳性。在为期半年的监测中,病毒由低危型转为高危型,期间曾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近一年来,田阿姨的血肌酐水平逐渐升高至100-200umol/L区间波动。就在三个月前,田阿姨的双腿突然像注了水的皮囊般肿胀,短短数日便蔓延至全身。一个月前,她因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水肿加重,伴随左下肢皮肤破溃形成水泡,于是立即到医院就诊。
急诊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肾病综合征、严重低蛋白血症、胸腔及心包积液、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问题,经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及利尿治疗后皮肤创面愈合,但全身水肿仍持续加重并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等心衰症状。在原移植医院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后,田阿姨的水肿终于消退。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在停止透析的第六天,症状再次出现。
转诊至我院时,田阿姨的透析前血肌酐达到130u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3.6克,持续存在低蛋白血症。尽管移植肾已超18年使用周期(远超平均存活期),但田阿姨仍强烈希望保留残余肾功能。
肾内科主任张东亮接诊后分析指出,当前主要矛盾并非是血肌酐显著升高,而是源于肾病综合征引发的严重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需重点排查三个核心病因:移植肾肾小球病变或排斥反应、慢性感染(近期皮肤/泌尿系感染及HPV感染史)以及长期使用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亟需进行肾穿刺活检。
面对田阿姨存在的凝血功能障碍、贫血、感染等并发症及心理顾虑,医生与她细致沟通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最终在超声精准定位下顺利完成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高度提示感染相关性肾炎。
术后,尿培养检出粪肠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医学检验中心依据药敏谱锁定特效抗生素,肾内科调整ARB类药物构建“蛋白尿防线”,营养科定制高蛋白低盐饮食方案。随着感染灶的清除,那个被判定“濒临退役”的移植肾竟开始自我修复,血清肌酐值稳步回落,尿量逐渐回升,田阿姨终于摆脱了血液透析、拔除了颈内静脉导管。
18年前的移植技术给了田阿姨第一次生命,今天的精准诊疗赋予了她第二次新生。此次诊疗过程中,肾穿刺活检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技术通过获取微量肾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不仅能明确肾脏疾病类型,对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更具指导价值。作为肾内科常规操作,其适应范围涵盖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不明原因急性肾损伤及移植肾病变等多种情况。肾穿刺活检虽需严格评估凝血功能等风险因素,但凭借床旁即时操作的优势,已成为现代肾脏病诊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供稿丨肾内科 张利平
编发丨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