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世界帕金森病日】抗“帕”不怕 与“帕”共舞
自1997年以来,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每年的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以此纪念最早描述这种疾病的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2021年4月11日,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帕金森病心理健康关怀与支持(Mental health in Parkinson’s and Parkons’s Care and Support), 旨在呼吁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关怀与支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好发于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遂龄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85岁以上为3~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与全球患病率水平相近。
帕金森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为运动障碍,表现为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此外,还可以伴有大量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抑郁,便秘等。有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等)可早于帕金森病数年甚至十余年发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征象。随着病程的进展,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逐渐加重。疾病后期常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药物疗效减退,“开-关”现象,异动症等。疾病晚期患者常因平衡障碍,跌倒,冻结步态,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甚至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虽然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残疾,但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随着新型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患者能较长时间地维持高水平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
及早识别帕金森病,及早进行药物干扰,及早预防运动并发症,并兼顾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将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进展,全面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并不罕见,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数百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可能成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面对帕金森病,无论时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属,都需要更科学更乐观地看待帕金森病,抗“帕”不怕,与“帕”共舞,拥有更精彩的生活。

专长: 脑血管病、脑梗塞、帕金森病、震颤
出诊时间:回龙观院区周五全天
团队成员
- 
   胡洪涛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神经免疫及感染性疾病、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疑难复杂疾病。尤其擅长于脊髓疾病及神经感染、免疫性… 
- 
   闫立荣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头晕,脑梗塞,周围神经疾病 
- 
 韩仰同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脑血栓,头晕,脑血管病,记忆障碍、痴呆 
- 
   陈捷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脑血管病,脑卒中,脑动脉硬化 
- 
 闫欣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头晕、头疼、记忆力下降、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脊髓病 
- 
   秦朝晖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脑血管病、脑梗塞、帕金森病、震颤 
- 
 马志刚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脑血管病、脊髓病、情绪障碍及失眠 
- 
 尤小凡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脱髓鞘病、脑血管病、脊髓病、认知记忆障碍 
- 
 姜明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神经电生理及脑血管病方面疾病 
- 
   副主任医师/普通号职称: 擅长: 神经内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