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自然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骨折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临床队列多组学研究与诊疗模型构建”成功启动
在门诊,骨科医生经常遇到骨折或外伤后反复疼痛的患者,这类疾病属于骨折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目前CRPS诊断、治疗都不明确,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医生也造成了很大困扰。
北京积水潭医院ERAS团队关注到这个难题,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骨内科、疼痛科、麻醉科、医学检验中心以及图灵通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相关领域的探索和研究。2025年7月,
“骨折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临床队列多组学研究与诊疗模型构建”项目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近日,该项目启动会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举行。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出席了项目启动会。科技处项目负责人李向阳,创伤骨科主任公茂琪、副主任李庭、孙志坚博士,疼痛科主任周雁,骨内科主任邓晓莉,神经电生理科主任李文军,医学检验中心主任吴俊、梁爽博士及相关科室骨干成员,项目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刘晓惠博士,中心实验室石锐主任团队成员,合作企业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敬茹博士,图灵通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丁亮博士参会。会议由李庭教授主持。
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伊始,李庭首先对与会代表表示了感谢,他指出了当前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困境,强调本研究源于临床需求,希望通过与清华大学、图灵等合作单位协作,推动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结合,提升团队科研能力与人才培养。
李向阳代表科技处发言,他表示科技处将全力支持项目的执行,希望各科室积极参与自然联合基金和临床问题挖掘工作,并承诺在项目推进中提供必要的服务与资源保障。
公茂琪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项目的临床意义,指出CRPS在骨折后患者中常见但诊断治疗困难,强调团队需依托医院优势,推动多学科协作,确保项目扎实落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蒋协远结合门诊病例指出CRPS研究的临床迫切性,强调项目应聚焦于机制探索和诊断标准建立,希望借助基础研究与AI技术,实现从临床问题到科学解决的转化,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
随后,创伤骨科孙志坚博士系统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包括构建多模态数据库、多组学分析、药释模型开发和诊断试剂盒研制四个子课题,进一步探索CRPS的整体管理,并明确了三年内的研究节点与预期成果。
创伤骨科朱诗宇医生汇报了子课题一的季度规划。清华大学刘晓惠博士介绍了子课题二的多组学研究计划。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周游博士阐述了子课题三药释模型构建思路。医学检验中心梁爽博士介绍了子课题四诊断试剂盒的开发计划。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围绕CRPS诊断标准、分子标志物筛选方法、样本管理、多单位协作等议题展开交流,强调需统一诊断标准、优化实验设计,并确保数据与样本质量,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和成果转化。
该项目的设立,紧密围绕骨折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临床诊疗中的关键痛点展开。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始终以解决骨科领域重大疾病诊疗难题、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为己任。北京积水潭医院ERAS团队十年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ERAS在骨科的应用、研究和推广。通过该项目再次发挥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将临床问题进一步向更深层次的基础研究探寻,努力构建“临床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研究体系,争取进一步明确CRPS的机制、诊断,并在治疗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患者带来。
供稿丨创伤骨科
编发丨宣传中心
上一篇: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