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新闻报道

积医科普丨老年糖尿病控糖不求“最低”,但求“最稳”

点击数 字体:

糖尿病的核心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无论是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眼病等微血管与大血管问题,还是神经损伤,都会严重侵蚀患者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因此,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延缓病情进展,已成为大众共识。

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是否越低越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适度控糖能改善生活质量,可若因追求“极致低糖”引发低血糖,其危害往往更严重、更凶险。

为何老年糖尿病患者需高度警惕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器官运转的核心能量来源,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对血糖的依赖度更高。一旦发生低血糖,不仅会出现视物模糊、反应迟钝、嗜睡等常见症状,心、脑等关键器官更易受损伤。轻则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重则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抽搐甚至昏迷,直接危及生命。

更需注意的是,老年人神经功能多有减退或受损,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部分人甚至无明显低血糖反应,这使得“无意识低血糖”“夜间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即便身体未表现出不适,低血糖仍在持续损伤器官,若未能及时纠正,损害会不断加重。

此外,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常不典型,如乏力、发呆、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嗜睡,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模糊、偏瘫、心律失常加重等,极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可逆伤害。

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何更易发生低血糖

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与生活状态,决定了其低血糖风险远高于年轻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五点。

1、肝肾功能衰退影响药物代谢:老年人肝脏对降糖药物的降解能力、肾脏对药物的排泄清除能力下降,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进而诱发低血糖。

2、血糖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发生低血糖时,人体需通过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快速纠正,但老年人这类激素的分泌与反应能力下降,无法及时缓解低血糖。

3、胃肠功能异常影响营养吸收:部分老年人合并慢性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问题,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受阻,若能量摄入不足,易引发低血糖。

4、多重用药增加协同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部分药物间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提升低血糖发生概率。

5、生活管理不当诱发问题:饮食不规律(如少食、漏食、延迟进食)却未调整降糖药剂量、运动量突然增加却未及时加餐、记忆力减退导致重复用药等,都是诱发低血糖的常见诱因。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防范低血糖

1、树立“稳糖优先”的认知:控糖的关键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避免波动。高血糖的危害以月、年为单位累积,低血糖的严重危害却可能以时、分为单位爆发。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更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维持在6-8mmol/L,餐后血糖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8.0%即可,无需追求年轻人的严格标准。

2、强化血糖监测,重点关注夜间:定期监测血糖是发现低血糖的关键,尤其要关注睡前和夜间血糖(夜间血糖本就处于低谷,且低血糖不易察觉)。建议使用家用血糖仪,每周至少监测3次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需及时补测。

3、规律饮食,灵活调整用药:进餐需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后务必及时进食,未进食前避免外出;若进食量减少,需相应减少降糖药剂量;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时,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必要时可暂时停用;对易出现低血糖者,必要时采取“少量多餐”模式,将正餐的1/3主食匀出,在两餐之间加餐,睡前可适量补充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预防夜间低血糖。

4、严格限制饮酒,避免代谢干扰: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代谢,还可能与降糖药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应尽量不饮酒。若无法避免,需在进餐时少量饮用(每日酒精量不超过15克),并监测血糖变化。

5、科学运动,规避风险时段: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2 小时(此时血糖较高,不易低血糖),运动强度以“轻度至中度”为宜(如散步、太极拳,每次30分钟以内);若近期频繁出现低血糖,需暂时停止运动,待血糖稳定后再恢复。

6、随身携带“急救包”,做好自救准备:随身携带少量葡萄糖糖果(纠正低血糖最快)、含糖饼干或饮料,同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标注姓名、年龄、疾病、家属联系方式及急救措施,以备发生低血糖时自救。

7、反复低血糖需及时就医:若1个月内出现2次及以上低血糖,无论症状轻重,都需及时到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就诊,排查药物剂量、饮食方案或器官功能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供稿丨老年医学科 程泽正

编发丨宣传中心


上一篇: 人文护理丨北京积水潭医院开展规培护士“体验重症患者日”活动

下一篇: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当选北京医师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