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展研讨会 | 第十届四大学脊柱外科研讨会暨2025积水潭新进展研讨会脊柱外科会场召开

2025年10月17至19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在线承办的第十届四大学脊柱外科研讨会暨2025积水潭新进展研讨会脊柱外科会场在北京举行。

会场掠影
本次会议汇聚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UCSF)、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CMU/PKU)的顶级脊柱外科专家与学者,同时邀请国内外脊柱外科专家,围绕脊柱退变、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微创技术、人工智能、骨科机器人等主题,开展专题报告、病例讨论、技术展示等交流活动,打造一场国际前沿、内容多元、交流深入的学术盛宴。
会议启幕 同心聚力

何达致辞
开幕式上,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何达代表承办单位,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他介绍说,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建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独立建科的脊柱外科专业科室之一,历经28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30张床位,发展到今天147张床位,目前拥有医生4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3名,副高级职称19名;近五年获得专利100余例,获批课题近100项,主编国内外专著12部。2024年门诊量15万人次,手术量6000人次。
自2014年开始,四大学脊柱外科研讨会由四个大学轮流组织,今年正值第十届在中国举办。本届会议还邀请了新加坡中央医院和韩国庆熙大学及国内共70余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交流。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平台,能聚焦真问题,交流新思路。

陈山林致辞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陈山林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医院的发展历程、规模成就及作为国内重要医疗培训中心的地位。医院历经多年发展,已成长为拥有三个院区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2022年,医院荣获“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称号,发展再上新阶。本次会议聚焦骨科前沿,他希望与会学者借此契机,汲取专业知识、建立合作关系、激发创新灵感,为骨科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蒋协远致辞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院始终铭记“引领行业、服务病患、培养人才”的核心使命。他指出,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迅速,在临床、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年门诊量达15万人次。脊柱外科将机器人、人工智能规划、3D打印定制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临床,不断挑战技术极限,逐步构建起具有“积水潭”特色的技术体系与解决方案。他希望与会嘉宾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围绕脊柱外科的“微创化、数智化、个体化”等核心新进展,畅所欲言,共绘学科发展新蓝图。

陶茂萱致辞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陶茂萱指出,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将导致骨科疾病,尤其是脊柱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给社会带来严峻的健康挑战。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同交流脊柱外科领域的前沿理论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不仅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更为中外脊柱外科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他呼吁,临床医生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创新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重视开展大众的健康教育。

Kota Watanabe致辞

Aaron J Clark致辞

Yoon Ha致辞
随后,来自四大学脊柱外科研讨会创立单位中其余三所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依次发表致辞,分别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Kota Watanab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Aaron J Clark以及韩国延世大学的Yoon Ha。他们均表示,十分荣幸能够参与此次研讨会,并借此机会介绍了各自团队的情况,以及与四大学脊柱外科研讨会结下的深厚渊源。多年来,他们多次投身会议,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之士,深切体会到会议氛围积极而融洽。各国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与分享,充分彰显了国际协作精神,为脊柱外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会学界切磋 各抒己见
学术交流环节邀请了70余位国内外顶尖专家与会,围绕畸形矫治、脊髓损伤、机器人技术、脊柱内镜应用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研讨;聚焦机器人辅助手术、颈椎病诊疗、腰椎融合术及内镜技术创新等方向,系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就畸形矫正策略优化、手术方案精进等议题进行交流,并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管理、术后并发症防治、各类微创技术及翻修手术的临床实践展开系统性探讨。会议内容全面覆盖脊柱外科从颈椎至腰骶段的诊疗热点与技术难点。

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基于个人经验,讲述了生长棒顶椎控制技术的毕业结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世庆作了数字驱动下脊髓损伤诊断、治疗、康复范式的思考;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延征分享了在上颈椎脱位病例中,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的必要性。
上海长征医院陈华江结合病例,介绍了神经根颈椎病伴骨性椎管狭窄治疗选择的思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冰分析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严重椎管狭窄后路手术相关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悦通过文献分析,阐述了机器人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置钉临床应用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学农基于临床研究,对比了机器人辅助上颈椎手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的评估;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陆廷盛结合多个病例,分享了UBE/PE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体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徐建广从预防与急救、手术与康复等方面,讲解了急性脊髓损伤临床治疗现状及思考。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泽章回答了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椎侧凸顶椎还是后凸顶椎的选择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王征进行了冠状位骨盆倾斜在脊柱下肢畸形诊疗中的作用探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李利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分享了腰骶部半椎体治疗方式选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结合多中心研究,介绍了基于术后冠状位失衡风险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新分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马学晓讲述了数字化脊柱内镜设备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与国际化推广的历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丁立祥基于临床体会,分享了骨科手术机器人驱动脊柱外科手术置钉智能化的变革。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申才良通过病例和文献,报告了OLIF结合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腰椎滑脱的优势;山西白求恩医院冯皓宇讲述了OLIF的临床应用,并针对不同病例进行了并发症的处理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通过盘点总结,针对常见问题分享了规范化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心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雍基于临床出现的问题,分析了腰椎固定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闫景龙针对影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方式的讲解;何达从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机器人在不同脊柱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及未来展望,阐述了机器人在脊柱外科应用研究的进展。
Kota Watanabe基于最新研究,分享了挥鞭样损伤相关疾病的20年MRI随访研究结果及30年研究展望;日本庆应义塾大学Masahiro Ozaki报告了轻度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预防的经验;韩国延世大学Chang Kyu Lee从临床视角,全面介绍了韩国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内镜整合之路。

韩国延世大学Hyun Jun Jang围绕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融合结构内废用性骨丢失,进行了一项基于CT HU值的分析;Yoon Ha结合全球趋势,报告了老年脊柱手术术后结局的风险分层与多模型预测;韩国延世大学Bong Ju Moon讲述了大肠杆菌来源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影像学与生化炎症变化的比较研究。
孙宇庆通过临床研究数据,揭示了测力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平衡功能定量评价中的应用;韩国延世大学Kyung Hyun Kim基于脊柱疾病与治疗的多重视角,系统阐述了双通道内镜脊柱手术的考量要点;重庆市人民医院罗小辑结合手术操作步骤,讲解了导航辅助脊柱PETD、UBE及ULIF手术的应用经验。

北京积水潭医院蒋继乐通过对学习曲线和并发症等问题进行分析,展示了中国脊柱内镜技术的演变;Aaron J Clark结合不同病例诊疗步骤,阐述了微创成人脊柱畸形手术的个体化考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通过典型病例结合研究数据,全面阐释了严重复杂脊柱畸形的阶梯化精准诊疗经验。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atoshi Suzuki基于研究数据,分享了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预防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手术技术;韩国庆熙大学Yong Chan Kim从手术入路、矫形顺序、截骨、髂骨固定等方面,讲解了严重动态矢状面失衡手术决策;日本庆应义塾大学Takeshi Fujii带来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后早期机械性并发症的研究。

新加坡中央医院Soh Chee Cheong,Reuben通过研究阐述了椎体栓系技术的临床应用疗效与研究进展;日本庆应义塾大学Norihiro Isogai讲解了当近端胸弯上端椎位于T1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后肩部失衡的风险因素;北京积水潭医院郎昭就一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非侵入性脊柱测量装置的研究进行报告。
北京积水潭医院肖斌围绕一种新型预弯V形棒在强直性脊柱炎僵硬性腰椎后凸单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术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技术要点及病例系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亮结合文献与病例,回答了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融合范围选择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鲁世保介绍了退变性脊柱畸形术后PJK的新型风险因素及个性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天津市天津医院杨强分析了微创侧路椎间融合术(LLIF)在退变性脊柱侧弯矢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价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召民解释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加内固定的单纯微创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LaLIF)的适应证问题;北京积水潭医院王超回顾历史与研发过程,介绍了自行设计的钉板装置在颅椎外科的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孙天胜在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策略中,提出了驱动椎和结构椎的概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岩基于影像学表现和总体评估,阐述了伴脊髓神经症状的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策略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吴继功结合病例,介绍了机器人辅助下斜向螺钉固定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手术的应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周强分享了脊柱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经验,并针对临床关键问题进行解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宇结合具体案例,报告了头盆环牵引治疗复杂脊柱疾病相关经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顾锐围绕线锯椎板纵割法,进行了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非非基于北医三院15年临床经验总结,介绍了先天性颈椎侧弯相关并发症及应对策略;韩骁结合病例,介绍了团队关于导航机器人在寰枢椎翻修手术的应用经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方财在胸椎管狭窄症术中脊髓损伤预防的报告中,针对不同并发症原因进行详尽讲解。

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欢作了陈旧性胸腰椎完全脱位的手术风险和复位技巧的专题报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为通过一系列病例体会,介绍了关于腰椎侧方融合手术的几点改良策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藏磊结合手术操作影像,讲解了UBE内镜下翻修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技术与策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张志成讲述了少见的“Q热”脊柱炎诊疗经验。

病例讨论风采
在病例讨论环节,韩国延世大学Hyun Jun Jang、日本庆应义塾大学Takeshi Fujii和北京积水潭医院阎凯分别进行病例展示,并与嘉宾进行热烈而实用的讨论,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主持人风采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脊柱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宝贵平台,更如一座横跨国际的学术桥梁,促进了国内外脊柱外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恰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地域有别,然学术相通,彼此携手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丨骨科在线
编发丨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