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年会暨中青年英文学术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年会在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报告厅成功举办。这是自2024年6月骨外科学系正式更名为骨科学院、并挂靠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后的首次学术年会,来自骨科领域的专家、同仁齐聚一堂,共话学科发展,共探前沿技术,为首都医科大学骨科事业开启新篇章。

上午8:30,大会在骨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教育处处长孙宇庆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骨科学院副院长、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致开幕辞。他表示,骨科学院的成立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术交流和传播是学院的重要任务,学术年会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骨科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学术盛宴
覆盖骨科各领域,聚焦前沿创新
本次年会学术报告覆盖广泛,包括创伤、关节、脊柱、足踝、骨肿瘤、运动医学、小儿骨科、智能骨科等多个亚专业,全方位展现骨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进展。报告由6位骨科学院副院长共同主持,分别是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宣武医院鲁世保、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郭艾、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丁立祥、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军卫。会上,来自骨科学院15个专业学组的顶尖专家,围绕机器人辅助诊疗、内镜技术、3D影像、皮瓣移植、数智化应用等前沿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为骨科精准医疗发展与技术创新突破提供了新思路。

15个骨科学院专业学组进行前沿学术分享
骨科学院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发表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工作总结及展望报告。他回顾了骨科学院成立一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到临床服务,系统梳理了取得的成绩,并明确了未来推动骨科国际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骨科学院领导及讲者合影
青年风采
英文学术演讲比赛,展现未来力量
作为年会的重磅环节,“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中青年英文学术演讲比赛”于下午1点正式开启。本次比赛旨在为青年医师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其英文学术表达能力,助力骨科人才走向国际舞台。
本次比赛评委阵容强大,特邀包括英国手外科协会前任主席Grey Giddins教授;《手外科杂志(欧洲卷)》主编Wee Leon Lam教授(新加坡)、编辑Jane McEachan教授(英国);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骨科院士Goh Seo Kiat教授(新加坡)四位国际专家,与骨科学院院内资深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团,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权威性和国际水准。比赛由海涌主持。

蒋协远在致辞中强调,青年医师是骨科事业的未来,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是骨科领域发展的双轮驱动,希望通过比赛检验青年医师临床思维、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他鼓励参赛医师珍惜同台竞技的机会,将比赛中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临床服务的实际能力,助力骨科专业在技术突破与人才梯队建设上实现双重提升。
随后,评委主席Wee Leon Lam为大家介绍大赛评分规则。
本次比赛共有21位优秀的骨科青年医师同台竞技,选题涵盖骨科基础、脊柱、关节、创伤、骨肿瘤等多个领域,既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又有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选手们以流畅的英语、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自信的演讲风采,展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首医骨科青年一代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

21位骨科青年医师同台竞技
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评审专家对参赛选手的整体表现进行专业点评。他们既充分肯定了选手们在英文表达能力与学术研究深度上的精彩表现,也针对不足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评审团结合综合表现,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及三等奖9名。评委现场为所有获奖选手颁发荣誉,并鼓励大家以此次比赛为新起点,继续深耕骨科学术领域,在专业道路上勇攀高峰。




颁奖环节
首届年会既是对骨科学院成立一年来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15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展现了骨科领域的前沿动态,21位青年医师的精彩表现彰显了学科的蓬勃活力,为骨科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赛选手及评委合影
未来,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协作、传承、发展”的理念,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培养更多优秀骨科人才,推动骨科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为守护人民骨骼健康、推动中国骨科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丨教育处
编发丨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