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丨从头到脚,抵御“生命的栓塞”
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可能潜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它可能出现在久坐的长途航班之后,也可能隐藏于大手术的康复期中,甚至与我们的日常习惯密切相关——它就是血栓。2025年10月13日,我们将迎来“世界血栓日”。“从头到脚,全面守护”,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对生命健康的一份郑重承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全面认识这个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威胁。
什么是血栓?为何它如此危险?
简单来说,血栓就是血管中异常形成的“血块”。正常情况下,身体受伤时形成的血栓能有效止血,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如果血栓在不该出现的时间、不该出现的位置形成,就会堵塞血管,成为致命的“路障”。血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若发生在脑部,可导致脑卒中;在心脏,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在肺部,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瞬间致命;发生在腿部,则形成深静脉血栓,可能引起腿部肿痛,甚至带来远期并发症。
警惕这些血栓信号
头部警报(脑卒中):突发面部歪斜、口角流涎、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胸部警报(心肌梗死、肺栓塞):突然出现的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甚至晕厥。肢体警报(深静脉血栓):单侧腿部(常见于小腿)肿胀、疼痛、发红、皮温升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然发作,务必立即就医,争分夺秒!
哪些人容易成为血栓的“目标”?
如果您或家人属于以下情况,需格外提高警惕:长时间不动:如长期卧床、长途旅行(易致“经济舱综合征”)、久坐办公等。住院或大手术后: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大型腹部手术等患者。创伤与肥胖:遭遇严重创伤,或体重指数过高者。患有特定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呼吸衰竭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产后女性,以及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
行动起来,预防血栓!
“动”起来:避免长时间静止,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做一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喝”足水:保证充足饮水,避免血液过度黏稠。“管”住嘴:保持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知”风险: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在面临手术或需长期制动时,主动与医生沟通血栓预防。血栓虽危险,但可防可控。从今天起,让我们真正“从头到脚”关爱身体,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供稿丨血管外科 田晨阳
文中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发丨宣传中心
下一篇: 叙事医学丨告别“摇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