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镇痛日丨别让疼痛成为“隐形疾病”
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国际疼痛学会设立这一健康日旨在呼吁全球关注疼痛管理,纠正“忍痛为常”的认知误区。疼痛,作为人类一生中体验最早、最普遍的主观感受,早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但其真正的医学价值,却常常被大众忽视。
长期以来,“疼痛只是疾病的附属症状”是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只要治好原发病,疼痛自然会消失。但医学共识早已明确,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国际疾病分类ICD-11已将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正式定义为独立疾病,像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等,均属于典型的疼痛性疾病;而癌症患者的癌痛、术后慢性痛等,即便原发病得到控制,疼痛仍可能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忍痛不仅是生理上的煎熬,更会带来多重健康隐患。长期未得到控制的疼痛,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睡眠障碍,还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干扰内分泌系统,进而延缓原发疾病的康复进程。面对疼痛,科学应对远比默默忍受更有效。
如果您正遭受疼痛困扰,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并向医护人员精准描述关键信息,包括疼痛的具体部位、性质(如刺痛、胀痛、绞痛、灼痛等)、程度(可参考0-10级疼痛分级标准)、发作时间与频率,以及是否受情绪、体位等因素影响。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疼痛类型,是持续不超过3个月的急性疼痛,还是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是伤害感受性疼痛,从而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
在专业治疗方面,医护团队会采用多学科综合干预手段。药物治疗中,非阿片类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针对轻中度疼痛,规范使用安全且不易成瘾,成瘾风险仅为0.03%的阿片类药物则用于重度癌痛等特殊情况;物理治疗包括半导体激光照射、超声药物导入、穴位按摩等,可辅助缓解局部疼痛;心理干预则能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少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此外,自我调理也能起到辅助镇痛作用。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寒、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活动颈肩腰背,可预防慢性疼痛发作;疼痛发作时,通过听舒缓音乐、观看影片、与家人朋友倾诉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也能减轻不适感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因担心“成瘾”而拒绝用药,多数常见疼痛通过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盲目忍痛反而会加重病情。疼痛无小事,正视方为良策在世界镇痛日,愿每个人都能打破“忍痛”误区建立科学的疼痛管理观念
供稿丨疼痛科 张璐
编发丨宣传中心